作者:何朝东 笔名:东鸿
川省西北岷江,秦蜀平原灌县。李冰绳洪治水,父子筑堤坝展。前古湔堰留名,后代安堰居间。战国秦昭奠基,蜀郡李冰工锨。带携二郎上阵,召唤百姓参战。巧引岷江水源,妙筑二江浇灌。广润成都沃野,遍浇畅渠良田。治淤治涝治泛,化灾化害化谰。喜看天府之国,造富万倾良田。
聪慧治水技术,精湛分流方案。两江竹笼卵石,内外金刚分拦。鱼嘴迎涛导流,渠道灌溉均连。堰东内江并凿,玉垒宝瓶兼衔。飞沙溢洪双得,分流灌溉并兼。提高水位行船,越升江流保灌。六字经促年修,“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注一)八字治水方针,两千两百多年。工程牢固结实,福惠长久展现。游人瓶巅品茶,看官殿窗鸟瞰。吃惊千年水利,惊喜万代未残。
玉垒离堆山石,李冰二郎共建。不见岷江左峰,只存玉垒山残。昔日望视“湔氏”,晋朝才显范贤。(注二)清代同治再修,总督宝桢奉献。香火奉送李都郡,蜡烛灯明伏龙观。长生不知消失,贤馆早已无关。镇守内江伏龙,扼掐咽喉神眼。建筑宏伟,辉煌耀闪。端坐治水功臣,敬奉李冰神龛。前殿香烛缭绕,后殿庄重依然。观谰亭上望江,木椅凳前听澜。轰鸣震耳,水涛灌演。远望青城幽幽,近赏鸟叫酣酣。伏龙门前花繁,离堆石上牡丹。静赏民间故事,动听神话妖传。
才游玉垒风景,又赏二王庙鉴。杜宇望帝祠移,李冰错位改换。崇德庙奉李公,望帝祠走郫县。宋塑二郎陪父,历代父子同赞。唯存二郎诞生,不留李父生缘。插香如林,杀羊几万。供奉祭品,万众祭奠。(注三)明留铁花瓶,清铸铁狗站。铁铸蜡台依旧,铁制利刀光寒。进庙细品地图,仰望清画全颜。几幅治水法则,手书三八格言。
沟通岷江两岸,安谰索桥孔穿。千年横跨波涛,万古劲摇浪尖。宋称珠浦索桥,重修平事吊揽。明末战火毁灭,清初先德重建。两口主持工程,夫妻奋力架牵。(注四)竹木连接,八孔紧链。六排木架结实,三百竹索惊险。十根竹索铺桥,多块木版作面。悬吊江心,抚撑索拦。远看渔人晒网,了望染家帛纤。伟大精神长存,无私奉献永羡。美名流传千古,夫妻盛誉万年。
地震灾害突袭,山摇地动毁园。都江再遇损耗,水利又受考验。奇迹检验古迹,巧工圣精永远。内外江水照旧,宝瓶口子仍然。喜迎世界游客,恭维中华聪鉴。水利奇迹,治患顶冠。
注释:(一):李冰为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秦昭王时(一说秦孝文王时),任蜀郡守。在岷江流域兴修水利,修筑都江堰(现在都江堰市西北),变水害为水利。正是他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岁修原则和“遇弯裁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
(二):二王庙原系纪念蜀国杜宇的望帝祠。齐明帝时(公元四九七年)益州刺史刘季连把望帝祠迁到了郫县,把李冰塑像建在了这里,改名崇德庙。
(三):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李冰的儿子二郎的诞辰。川西各个县的人民纷纷来到这里焚香祭奠,每年杀羊四五万头作为祭品。
(四):安谰桥在现在都江堰城西。宋朝以前称为珠浦桥。宋朝重修以后,改名为平事桥。明末毁灭于战火。公元1803年重修。重修工程主要工程为何先德夫妻主持。所以,民间又称这个桥为“夫妻桥”。(2009-8-31)
◆获奖名录><中华新辞赋选粹·120篇> [第一卷·2008](已出版)
◆《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一卷·真本·真迹·饱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