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赋碑”的文化承载
——访朝阳一高校园赋作者王秉德
★品然
2010年暑假过后开学之时,朝阳市第一高中的师生们,一进校门就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迎面站立的至圣先师孔子,正带领他的两位高徒迎候师生们的到来,整个学校被笼罩在浓浓的学府氛围中……
三位先圣的群雕和其身后的《一高学子怀远赋》主题墙(以下简称“怀远赋碑”),是学校在暑假期间完成的一处校园文化新景观。这座“怀远赋碑”,总长50米,高3米,矗立在校门至教学楼甬道正中的草坪上,庄重而典雅。主题墙西侧正对科技楼,光滑的花岗岩面上,用正规的隶书镌刻着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常务理事、本市退休老干部王秉德先生专为一高撰写的校园赋全文;东侧正对体艺馆,中间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左侧是《师说》选文,右侧是《劝学》摘句,内容搭配独具匠心。
当我在浓郁的传统文化环境中粗读怀远赋全文之后,心中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怀远赋碑”并非专门渲染传统文化的一般制作,而是着力宣扬科学发展观和鼓励师生创新突破的教育新品。至此,我们不能不为赋文作者的真知灼见和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所折服!
怀着对“怀远赋碑”的求知欲望,我专程拜访了该赋作者王秉德老先生。

(怀远赋碑正面)
(一)
王老在他家的书房里接待了我。
谈到怀远赋和怀远赋碑,作者有些兴奋。他说:“我没想到这篇赋会有这么大的反响。”该赋原题是《燕都学子怀远赋》,作为校园赋被刻到碑上时,题目是《一高学子怀远赋》,这是学校考虑到校本文化需要、为增强对内影响力而改过来的。这篇赋首发在《朝阳日报》,紧接着被《中华辞赋网》和《中华辞赋报》刊出,不久《中华辞赋》杂志也予发表。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主要辞赋报刊和网络都表示热情支持和肯定。特别是学校决定在校内刻碑并由鲁迅美术学院很快搞出设计方案之后,在整个赋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中华辞赋网在2010年4月12日曾为此专门发表消息,题目是:《〈燕都学子怀远赋〉即将在校园内刻碑》。消息说:
“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中已经决定,把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朝阳市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秉德先生专为该校撰写的《燕都学子怀远赋》在校园内刻碑,设计工作已由鲁迅美术学院完成,碑体高3米,长50米。
“该赋经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编纂委员会评议审定,荣膺2009年度‘中华新赋杯大赛金奖’,业已入编中华新赋国粹系列丛书——《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二卷。同时,该赋也在第38期《中华辞赋报》第4版上,全文刊载。《燕都学子怀远赋》在校园内刻碑,不仅是王秉德先生的荣誉,不仅仅是朝阳市第一高中的大喜事,更是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的骄傲,尤其是[中赋]创作团队的整体荣誉!
“赋坛资深评论家认为,建议该项碑赋事件,当列为中国赋坛2010年度‘十件大事’之一”。
虽然作者一再谦逊地声明:中华赋坛的反应,主要说明辞赋界对朝阳教育战线此举的赞许,并不意味着我的赋文写得多么好!但是无论怎么看,笔者认为,“怀远赋碑”的落成,对于弘扬朝阳文化、提高朝阳在全国的知名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怀远赋碑背面)
(二)
在谈到写这篇赋的动议时,作者告诉我:“那是在2009年七八月间,一次在朝阳人民会堂听报告时,坐在我身边的一高校长张晓彤同志向我表达了这个愿望,我听了很感动。因为我从他的想法中感觉到了他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深层文化思考。我认为,作为高中校长,能从这样的层面来谋划他的事业,透出了一种远见卓识。我当时毫不迟疑地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尽管我知道这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好的任务。”
作者告诉我,事后他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说,首先我觉得,朝阳一高的历史,可算得朝阳区域文化发展的主要文脉之一。这时,他翻开《朝阳县志》,一条条地指给我看:
“清光绪30年(1904年),理事通判管朝阳县事(后改知府)何厚吾,亲自筹资并规划、创办中学堂,地址在县城东门里(今东街小学地界)。当时共建堂室72间,占地30亩,聘请前清举人沈鸣诗为监督,学制为四年,并于同年十月开学。”
“民国17年(1928年),此时的中学堂已更名为朝阳中学……”
“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据朝阳,于1938年把朝阳中学改为‘国民高等学校’,学制为四年,隶属于锦州省。”
“1946年国民党占领朝阳”,“1947年3月,朝阳中学成立‘中正中学’,学生300人”。
“1947年10月,朝阳县全境解放,即将朝阳中学改为热辽中学。”“1947-1949年末,朝阳中学先后举办干训班和师训班5期,共培训学员543人,为建国初期的各项工作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热河省政府决定,将热辽中学改为省属第四中学。”“1951年又改为朝阳中学。”“1953年,为了发展中学教育,朝阳中学在城内建一所分校(习惯称为南校)。1955年春,南校正式命名为朝阳初级中学。同年2月1日,省政府决定,将朝阳中学改为县直属。”“1957年秋,朝阳中学(北校)高中部迁入朝阳初级中学(南校)校址,成立独立的高级中学(今市一高);原朝阳初级中学(南校)迁到朝阳中学(北校)校址,更名为朝阳第一初级中学。”“1959年朝阳建市,县城内4所中学(含蒙中、师范)和西大营子、他拉皋两所中学均划归市属。”……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朝阳地区开始于1904年的中学教育百年史,脉络十分清晰,朝阳一高确实是这条主脉的光辉延续。
作者还告诉我,他所以愿意为朝阳一高作赋,并不仅仅因为一高在朝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在于该校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这时,作者拿出一位朝阳中学早年毕业生的资料给我看。此人名叫沈正功(1910-1995),朝阳县孙家湾人,是老朝阳中学首任校长沈鸣诗的侄孙。沈正功朝阳中学毕业后,先后到天津、南京和重庆读大学,又先后到日本和美国留学。194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52年陈赓大将按毛主席、周总理指示,从京、津、沪选拔知名六教授,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其中就有这位朝阳中学毕业生。后来他又参与了华东工学院的创办,成为共和国军工教育事业的元老级人物。
(三)
说到《燕都学子怀远赋》的文化承载,作者说:“我是把这篇赋作为朝阳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来考虑的,这里面既有对传统朝阳文化精神的凝聚,也有为燕都学子代言的‘图谋’。”这时,他引用了我国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收录的两句话:“看书求理,需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火”。他说,这两句话对他个人的读书和写作影响很大,这次在写这篇赋的时候,自己头脑中就始终鼓动着要在学生们“胸中点火”的欲望。
关于赋文本身,作者说,这篇赋的用韵是比较讲究的,全赋6段,每段尾字分别韵落“为、人、生、打、底、子”六个字之上,即所谓“以‘为人生打底子’为韵”,从主观上来说,是想要借此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贯穿其中。
赋文以“一高学子”昂立校园抒发壮志情怀的语境,分6段表达:第一段着力渲染母校情结,在简述校史、校训、校风之后,用两个工整的骈句概括现在一高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即:“前承古,后开今,藉此修齐遵古训;左依山,右傍水,凭兹灵秀育人文。”这是一种身处福德之地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第二段概括地说出对所处时代和成长道路的认识。“当今宇宙,以地球而为村,以星际而为邻。现代青年,按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走实事求是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做与时俱进之人。”这两句话,虽有“时髦”色彩,但绝不是“容易过时”的标语口号,因为它包含了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三段说的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重点,从人脉、学脉和命脉3个层次,简要叙述了“学生时代的十大关系”。这些都是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更改的客观存在,只要人类存在于世,便具有存续的恒久性。第四段阐述对学生时代“准备”任务的理解,表示要珍惜“特保”环境,积极经受锻炼。第五段表明修炼态度,要自觉地配合“校之育”、“国之选”。第六段集中抒发怀远豪情:“志存高远,行贵点滴。幼稚无过,成长有理。仰不愧于天,拿得起,放得下,擎得住;俯不怍于人,站得稳,行得通,转得开。幸哉!世界属于我们——天之骄子!未来属于我们——天之骄子!”
介绍完赋文内容之后,稍稍平静一下,作者继续对我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很大的优点,它擅长于语录式的传播方式,常常用一句很简单的话语,就能凝聚人类的一个精华思想,而且易懂、易记、易传播。这次写这篇怀远赋,从我的主观愿望上,就是想用赋的形式去承载科学的成长发展理念,并力图将其“种”在学生的心田里,再经过同化和内化过程,使之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社会实践效果如何,只能等待时间去检验。”
他的这段话很深沉,很厚重,使我想了很多很久……
当前位置:首页 >> 辞赋文论 >> ◆“怀远赋碑”的文化承载 / 品然
◆附录:王秉德相关资料↓↓↓↓
共搜索到 39 条王秉德相关资料,当前第 1/2页,每页 20 条 |
|
[1] [2] 下一页 |
共搜索到 39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2/2页,每页 20 条 |
|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