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赋】
◎王秉德
发布时间:2006年6月5日 18时49分
天之水,地之渠,起三源,汇百支,千回万转,入福德之地。似莱茵之于波恩,如塞纳之于巴黎,有维多利亚灵光,具布达佩斯态势,悠悠亿载,待天时人和以兴地利。
龙城盛世,除旧布新,显山露水,耀古扬文。随坝拦而湖成,循堤规而水顺。山因水而苍青,地因水而滋润,境因水而幽雅,情因水而温馨。赏长桥卧微波,睹轻舟逐细浪;对妙联成佳趣,弹古筝流新韵。神来之笔,绘桂林之山,描漓江之水,捧予万民。
登西堤迎晨曦,银辉衬黛山,青龙回首,凤凰展翅,麒麟亮甲,钓翁剪影透闲适;临东岸送晚霞,金光照锦城,新楼歌飞,古刹烟绕,宝塔燕回,垂柳素描写悠然。湖纳天光,云影徘徊,耀金沉璧,龙隐凤现;天笼城山,林涛摇曳,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 忆往昔, 荒滩臭水,联翩浮想;看今朝,碧波秀岸,感慨千万。
天朗气清,风和日丽。或只身而独步,或举家而同聚。思鸽子洞之古,解牛河梁之谜。花宗鸟祖无心,石冢神坛有意。数点精英,俯仰天地:荫民者名千古,济世者芳百世。
凭塞外效江南,赋旱区以水景。恰添花于锦上,如送炭于雪中。三个代表,两个文明,一言以蔽之:利民万世功!
关于我的《大凌河赋》
从大凌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决策那天起,我就准备写一篇尽可能对得起这一工程的赋作,以表达对决策者 和建设者的敬意。
时间过去一年多,工程在进展,我的写作也在进行。毕竟我的事容易些,所以在工程主体差不多时,草稿就出来了。 为了便于传播,力求写得精短些。
赋的传统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因此王力教授在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说:“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我的《大凌河赋》,在工程尚未告竣之时就已成稿,有人也许会说“纯系胡编乱造”,其实那里面所写既有现实,也有憧憬,说不定对后续工程配置或有启发。为把文章写到民众心里去,我对大凌河进行了长期观察。在工程蓄水后,我曾于凌晨四点钟去等待晨曦,从东方发白,直等到霞光满天 ;也曾在傍晚时去目送落日,从金盘悬空,直送到红晕收辉 。大凌河城区段治理工程,是万民共享的公益工程,是政府对纳税人的真诚回报,所以我决定以“利民万世功”为韵,来突显这个主题。
在文学史上,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四种。汉代的赋叫古赋,也叫辞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一般篇幅较小,骈偶、用典是它与汉赋显然的不同之处。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比骈赋更注意对仗工整,并强调平仄谐和,其与骈赋明显的不同在于押韵有严格的限制。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唐以后,古文家所作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文赋和汉赋接近,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像汉赋那样铺陈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赋的押韵,有五个特点:一是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需要换韵,一韵到底的赋很少。二是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三是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古赋和文赋则常夹散句,押与不押,比较自由。四是韵脚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虚词,可在虚词的前面押韵。五是韵脚以不重复为原则。
由于赋在总体上的趣幽旨深,字艰词涩,所以长期与民众较远。我自钟爱赋体以来,总想使之尽可能走向平民化。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追求而已,尚未得到专家认同。另外,我在试写赋体文章时,比较注意形式服从内容,在尽量“遵章守纪”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情达意效果,为追求形式而伤失内容的事,我一般不干。《大凌河赋》是我在“现代文赋通俗化平民化”尝试中的第十篇作品,刚好完成于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时,这是否也说明现代文赋在当代文坛的地位日渐提高?
由锡东刀客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