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讳隆延(原名隆炎)﹐字十之﹐号罍翁﹐南京人也。 降於宣统元年﹐正值清末之乱世[1] 。 其祖籍安徽合肥﹐祖父司清军门提督﹐苏淞镇总兵﹐是以定居南京[2]。父荫二品﹐任邮传部郎中﹐不幸早逝﹐於时先生仅为六岁之童﹐而後全凭兹母傅太夫人护育孤雏之荫[3]。七岁拜师﹐十二座塾﹐弱冠而登科﹐学府曰金陵[4]。历四载而卒业﹐即留洋於法国。始入南溪之学府﹐终膺博士於法典[5]。遂发轫於仕途﹐扬帆於宦海[6]。缨緌绅佩﹐缨冠蝉冕。然正值世界动荡之秋﹐星火燎原之势。剑拔弩张﹐风云剧变。倭寇窥辽东而秣马﹐列强破神州而问鼎。国运艰难﹐大地呻吟﹐栋樑欲倾﹐纲纪将废。先生怀经佐社稷之心﹐立青云长虹之志。或持节於柏林﹐或出史於美邦﹐或受符国联科文之常任﹐或赴席国际教育之议厅[7]。先生逆境以竞上﹐弱势而争荣。可谓从容於国际舞台﹐叱吒乎外交风云﹐叁十余载﹐负盛名之誉也。
先生出身於世家﹐自幼熏陶﹐天资颖慧﹐博闻强识。是以玩墨於总角﹐始入於书道。初学颜柳﹐再习欧褚[8]。凭府藏金石之丰﹐多问深悟﹔藉斋纳字画之积﹐勤鉴辛赏[9]。年积月累﹐日以夜继﹐心沁於翰墨﹐光阴而难易。昔之金陵为学﹐形入政治之科﹐心往文史之系。是以传引<论语。为政>为典据﹐刻“黄门子张”之佳话[10]。先生又访师於名儒﹐叩胡门而为徒[11]。於是博览经史﹐精研子集。遍摹魏碑﹐兼习各体。至於中途致兴﹐深悟於汉晋之简﹔而後随情﹐沁心於米黄之帖[12]。乃至终日弄砚﹐一生不辍。以至挥毫点画之间﹐嶙峋险奇﹐恍惚山谷惊风﹔落笔收锋之际﹐峻拔函柔﹐若似元章生气。可谓叁年临碑﹐以识“杀纸”为始﹔百岁推砚﹐即能“入木”而终。是用隆古遗世数十余论﹐延今丰後百代不息。点画之间﹐释篆隶真行之玄妙﹔吟诵之际﹐悟诗词文赋精微。硕果纍纍﹐樛条荫翳﹐是以荣膺瑞士国际艺术文学院之永久院士[13]。试问如此风流典雅﹐今世谁同﹖
先生康衢雕鞍﹐半生从政﹐却儒雅潇灑﹐“文人习气” [14]。曾荐辟台湾艺术专科校长﹑文化大学艺术学系主任﹑艺术研究所长等﹐识才举士[15] ﹐评古论今。先生自逸而乐天﹐淡泊於名利。一旦势逆时易﹐随即拔簪濯缨﹐遐迹遁隐﹐遂静居于美国纽约窟音寺[16]。夫及施教而毕生不捨﹐於是执教於圣约翰大学﹐终返诗词翰墨之道﹐弘扬承传艺文之业也。当其获傑出教授之殊荣[17]﹐逾八十而归里﹐神采奕奕不减﹐步履轻盈如初﹐依旧诲人不倦﹐授业不辍﹐贯通中西﹐旁征博引。弟子或敬畏於周遭﹐叨陪鲤对﹔或盈座於门厅﹐高山仰止。男女无异﹐少长咸集﹐种族不分﹐尊卑莫论。是以才子拜入﹐高徒辈出。刘傅之英以先跃﹐郭阮之俊而後湧﹐诚可谓桃李满天下也[18]!
先生衣食简朴﹐育有四子一女。夫人陈安励﹐清华之高才﹐哈佛之硕士﹐与先生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一生恩爱﹐陪伴始终。然景命难永﹐大限即至。已丑四月初七(2009年五月一日)﹐先生大渐衰竭而辞逝於皇后病院﹐遂安葬於上州之莊严寺﹐享年百岁有一[19]。呜呼悲哉﹗山原萧飒﹐河海肃穆。家眷亲懿﹐拊膺而悲恸﹔弟子至交﹐垂泪以自哀。感德音而犹在﹐思身容以长存。於是撰文刊字﹐以慰先生在天之灵。其辞曰﹕
巍巍泰岳﹐峻极穹惊。滔滔江海﹐万里无垠。英才灵降﹐肖凤翔云。翩翩君子﹐抱质怀晶。高风耿介﹐宦海纵横。春秋庠序﹐伯乐之心。泚毫挥墨﹐扬采飞神。吟诗论史﹐隆古延今。身世灿烂﹐落英缤纷。繁华落尽﹐硕果仅存。叶枯脱木﹐人去亡魂。如何上苍﹐不憖先生﹖问川弗语﹐呼天莫应。茫茫宇宙﹐何处曷寻﹖
庚丑秋撰於商都纽约
註释:
1.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十七日﹐张隆延生於南京市四象桥邀贵井祖宅。
2.张隆延祖父﹕名韶臣。司﹕任职。
3.张隆延父﹕名鑑泉。
4.张隆延十二岁入南京第四师範附属小学﹐十七岁入金陵中学﹐十八岁毕业﹐即升入金陵大学预科﹐二十岁(1927年)入金陵大学政治系。
5.1933年八月﹐自由上海乘船赴法国南溪大学(L’universite de Nancy)留学﹐193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6.轫: 车轮轴停车之木块。发轫﹕开始出征﹐此处指张隆延开始了外交官的政治生涯。
7.张隆延自1937年起开始政治与外交生涯﹐即止1971年﹐共约叁十四年﹐先後派往赴任联合国交科文组织常任副代表﹐驻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外交使节。
8.张隆延五﹑六岁开始学颜体﹐七八岁习柳体﹐之後又练欧体﹑褚体。
9.十九岁始鉴定书画。
10.作为南京大学政治习博学高多才才生的张隆延﹐曾跨系选国语大师黄季刚之课业。黄季刚曾在课堂当众问道﹕“你有意於飞扬腾达之人﹐为何出入我黄氏之门﹖”张隆延随机以<论语。为政篇>应之道﹕“子张干禄未尚见拒於夫子﹗”其对答显示了学生时代的张隆延就博学机敏﹐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11.南京大学期间﹐张隆延拜师於南京中央大学国学大师胡小石教授。胡小石﹐名光炜﹐祖籍浙江嘉兴﹐长於南京﹐是清末明初著名书法家清道人李瑞安的嫡传大弟子。
12.张隆延青年时代学习汉碑﹐几临遍各。中年以後研习汉晋西陲木简﹐再往後是对宋帖爱不释手﹐尤其是对黄厅坚﹑米芾等宋代大家的书法更是体察入微﹐在书法理论与书道造诣上已经臻至极高境界。
13.由於张隆延在艺术文化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硕果与贡献﹐1964年由瑞士国际艺术及文学院选为永久会员。
14.张隆延曾在台湾中华民国行政院长陈诚麾下任机要秘书。张隆延为人耿直﹐不善迎逢。当前教育部长张其昀荐邀张隆延担任国立艺专校长﹐张隆延毅然诺此掛冠求辞彼。陈诚批评张隆延是“文人习气”。
15.张隆延获法国南溪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後﹐还曾於柏林大学1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著名等学府从事研究。并先後回出任台湾国立艺专校长(注14)﹑文化大学艺术系主任﹑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长等。张隆延教书育人﹐四才若渴。在任国立艺专校长其间﹐曾道听途说板桥台银分里藏卧著一位有学问的戏剧专家姚一苇﹐便亲临拜访﹐促膝交谈﹐并立即面邀姚一苇到国立艺专作专题演讲。姚一苇由此踏上戏剧人生舞台﹐以至後来成为知名剧作家。
16.1971年12月中华民国宣佈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隆延也就退出外交政坛﹐从巴黎来到纽约﹐隐居於皇后区(音译“窟音寺”)﹐最终回归於教育与书道。
17.张隆延定居纽约後﹐任教於纽约圣约翰大学。1978年退休﹐荣获圣约翰大学傑出客座教授之誉称。
18.张隆延长期树人授艺﹐是以英才辈出﹐。如中国艺术史学者傅申﹑纽约艺术学院教授周元锴﹑书法家阮德臣﹑刘国松﹑胡念祖﹑刘平衡﹑陈瑞康﹑罗建武﹑郭联佩﹑美洲书法协会理事长﹐李振兴﹑剧作家姚一苇﹑鼓琴家袁中平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19.张隆延於2009年5月1日凌晨一点在纽约医院皇后医疗中心辞世。5月7日火化﹐骨灰安葬於纽约上州莊严寺千莲台。
共搜索到 38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2页,每页 20 条 |
|
[1] [2] 下一页 |
共搜索到 38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2/2页,每页 20 条 |
|
上一页 [1] [2] |
|